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员工动态 > 正文

方法·姿态·在场——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召开第十期“导师有约”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8日 来源: 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 作者: 图:殷文文 文:朱彤 浏览量:
分享到:0

媒介化社会下,我们如何走出内卷的拟态环境?大数据时代量化研究热下,如何打破传播学以量化研究为主的传统研究范式?1223日下午,第十期“导师有约”学术沙龙以“方法·姿态·在场——传播学田野调查漫谈”为主题,回应了以上问题。沙龙在文星楼308教室举行,由周飞伶副教授主讲。周老师以自身田野调查五年来的经历为基础,用故事的形式从给我们讲述了田野调查法、传播学的田野调查与田野调查的实操。

针对大部分同学难以区分各种研究方法而常出现叠套使用现象,周飞伶老师将田野调查法放置于整个学术研究方法谱系里进行阐释。各种名目繁多的研究方法都可统归为两大类,一是定性研究,一是定量研究。民族志或实地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周老师援引郭建斌的观点,对民族志与田野调查还作了精微的区分。民族志研究肯定要做田野调查,但是并非做田野调查就是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种更加严格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的内涵要旨是注重“现在时”和“在场感”,特点是实践性、客观性、参与性,并已经从早期应用与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渗入各学科的实践。

对于传播学与田野调查的融合,周老师首先梳理了田野调查应用于传播学的发展脉络。自20世纪90年代民族志传播学传入中国大陆,21世纪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研究取向,代表性学者有张宇丹、郭建斌、吴飞、沙垚、孙信茹、于凤静、程郁儒、潘忠党等。为什么要将主要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运用于传播学呢?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用田野方法可以将传播重置于文化之中观照。这是让传播学回归现实,重接地气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的创新性发展需求。

随后,周飞伶老师从田野调查的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操性知识。她强调在实地调研时一定要在出发前充分搜集材料、熟悉情况,尽量做到走官方和民间两条道路,和当地居民打好关系、建立友情,并在调研中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观察要仔细,采访要深入,掌握好访谈技巧,做好资料的调查整理,做个有心人。

本期学术沙龙,周老师除分享了田野调查的内涵和方法外,还以亲身经历举例指出进行田野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和解决方法。沙龙最后,周老师还送给同学们一段话:“走出你的拟态环境,探秘一个陌生世界,去遭遇人生的初见,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真相,为这个世界提供你的竞争性真相。田野,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更是一种人生姿态,这个姿态就是:你,在场。”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