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应公司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教授郑保卫莅临公司,于明秀校区文星楼506教室开展“习近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贡献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专题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公司党委书记陈洪波主持,公司部分教职工及研究生参与座谈。
(郑保卫教授与大家座谈)
关心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建设
郑教授关心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发展,曾到靖西等广西多地调研县级融媒体建设情况。他指出,县域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最基础层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着联系中央与地方的纽带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县级融媒体建设,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广西是个有着丰厚自然资源的生态旅游大区,也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必须为人民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宝贵生态资源,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气候传播助力全球生态治理
郑教授主持的中国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项目,从跟踪研究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始,先后在墨西哥的坎昆、南非的德班、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卡塔尔的多哈举办国际边会,就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策略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气候传播专著《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中英文对照),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了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立场和观点,受到了国际和国内该领域专家的认同和肯定,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共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郑教授在访谈中提到,对外传播要善用“讲故事”的方式寻求共情,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对外传播场合,要善于从文化差异中把握共性,跨越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的籓篱,实现共情传播,使国家形象变得生动、形象、具体。
追逐新闻理想60载
郑教授回顾自己追逐新闻理想的人生历程。1961年,当时正读高中的他告诉老师“将来要做一名记者”,提及原因,他讲到:“一方面做记者可以行万里路,开阔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做记者可以为民请命,执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964年,郑教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确立新闻理想。1969年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郑教授并未从事心向往之的记者工作,机缘巧合走上教师岗位教书育人。9年教师生涯并未磨灭新闻理想,从教期间笔耕不辍,始终保持敏感的新闻理论素养。1978年,郑教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师从甘惜分老师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重新回到追逐新闻理想的道路上。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40年的学术探索使其成为研究领域的权威,新闻理想在学术研究的历程中得以实现。
怀揣民族情结“续梦广西”
郑教授对新闻理想的追逐并未结束,退休后“续梦广西”,开启了一段追逐新闻理想的新历程。谈及与广西的“民族情结”,他指出:“近年来我走访调研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民族地区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系,深感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在资源、人才和整体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也看到了民族地区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系期待发展的强烈愿望,因此愿意在晚年为民族地区新闻教育发展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结合广西自身地缘优势和民族特色,主持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东盟传媒与中国一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和“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提高了广西新闻教育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水平。
“八字要求”寄语师生
郑教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教学与科研,他勉励大家牢记新闻理想与使命,要求老师们做到“志高、心静、学深、业精”,即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确立远大志向,静心做好学问,练好业务本领,做立德树人的好老师;要求同学们做到“铸魂、励志、厚学、重习”,即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励志和导向,自觉为国家、社会、人民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锻炼,掌握从业技能,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新闻人才。
(座谈会结束后,郑教授与师生亲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