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为进一步了解仫佬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加深对河池罗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认识,公司老员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走进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的民族服饰工作室。
谢秀荣于1957年出生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双寨村中寨屯,十三岁开始跟祖母张氏、母亲刘氏学习刺绣工艺,五十年来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从不放弃对仫佬族民间手工艺刺绣奥秘研究,她熟练掌握了平绣、剪纸绣、马尾绣等刺绣工艺。如今的谢秀荣还成为了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会员,广西大学手工艺协会会员。
初到工作室,谢秀荣带领“三下乡”团队来到一面照片墙的跟前。她指着展板上的图片,向“三下乡”团队成员讲述了政府对仫佬族刺绣工艺事业的关怀、仫佬族刺绣工艺五代人传承坚守的故事、谢秀荣老人带出的刺绣高徒的风采、以及年度刺绣培训会的详情。
接着,谢秀荣向“三下乡”团队展示她的刺绣作品。一幅《百鸟图》融简笔与写意之精华为一体,形象逼真、传神,刺绣上运用了马尾绣、钉线绣、环线绣等技法,整幅刺绣画面立体感、艺术感极强。而作品《中国梦》属于全手工马尾绣,手工精细,有浮雕凸感,构思精巧,图中的好客松、龙凤吉祥、花开富贵、和平飞鸽等,体现了仫佬族人民对祖国热情与厚爱。谢秀荣介绍着一幅幅作品,饱含着她呕心沥血的辛苦付出,彰显着她对刺绣的喜爱之情。
再接着,谢秀荣老人引导“三下乡”团队参观了工作车间。放眼望去,工作间里摆设着一台台缝纫机,缝纫机能极大地提高刺绣效率,但谢秀荣老人表示,手工刺绣比机器刺绣来得更珍贵、更有感情。在缝纫机前,谢秀荣的儿子谢正在专心致志制作刺绣产品,谢秀荣走过去与儿子交流了刺绣心得。
最后,谢秀荣还亲自向“三下乡”团队展示绣背带芯的工序。谢秀荣表示,仫佬族刺绣分为平绣、剪纸绣和马尾绣,她最开始只是学平绣,第一幅作品绣的就是背带芯。如今,谢秀荣老人技术更加娴熟,她运用了马尾绣的方法展示背带芯的刺绣过程。只见谢秀荣将一根根马尾与丝线搓和在一起,轻挑慢捻地细描着针线,一针一线来回穿梭,不过多时,精美的图案便跃然底布。
一针一线的坚守,谢秀荣和刺绣打交道已有50余年,她最大的愿望是将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与传承下去,所幸如今一切都遂她所愿,仫佬族刺绣工艺正在一代代的继承人手中发扬光大,并焕发出新的活力!(文/梁培宏)